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研究专家团队图片

研究专家团队图片

发布时间:2024-04-01 2:09:18

  1. 航天科工系统仿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
  2. 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的主要技术团队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团队

一、航天科工系统仿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

航天科工系统仿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航天仿真)拥有专业的军用、民用仿真产品技术开发及服务团队,公司技术保障由技术开发部与研发中心两大部门组成,主要职能为项目承接与自有产品研发。整个技术团队由多名国家一级科研院校、科工院所的博士后、博士负责,主持公司自有产品研发、客户定制产品研发以及对外项目承接服务。整个技术团队,全部为重点院校硕士以上学历。团队成员具有多年项目开发及管理经验,可根据用户需求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定制开发软、硬件产品及系统集成,并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服务和完善的售后服务。

航天仿真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团队、优质的设计能力、一流的产品化经验,可以按照客户的特殊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为客户量身定制出稳定、符合功能的产品,而且能给客户最合理的价格,并以优质的成功率、最短的开发周期将承接的项目移交给客户。

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航天仿真公司将在军用系统仿真、民用系统仿真、动感娱乐仿真设备三大领域上,充分发挥公司的经营积极性,调动人力、设备、资本的最大潜力,协助客户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席学文:总装军兵种部二炮局原局长

王子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原主任

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领域,发展了伺服系统理论,提出并实现了复合驱动控制系统、变阻尼及大摩擦系统的控制技术,为开辟研制电动转台新途径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了建模--算法--评估的系统仿真基础理论新思想、复杂大系统分布式仿真工程设计方法、多种建模方法以及复杂仿真系统评估理论与方法,首次研制成功分布式仿真系统,为我国分布式复杂仿真系统达到工程实用新阶段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了次时间最优控制理论及设计方法、一类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最优控制设计方法,为现代控制理论在飞行器控制中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伯虎:院士,总装仿真技术专业组原组长

李伯虎(1938.11.27——)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专家。上海市人。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期从事仿真计算机系统、系统寻优、数字仿真软件、分布仿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总 体技术、并行工程与虚拟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历任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仿真中心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仿真专业组组长,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 第二、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 863 计划 cims 第四届专家成员。现任航天机电集团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 863 计划 cims主题第五届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及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暨系统仿真学报编委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欧洲仿真学会学刊“仿真实践与理论”外籍编委。

黄柯棣:国防科大教授;文职将军,总装仿真技术专业组原组长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系统仿真学报》编委会副主任。2001年国际建模与仿真学术会议执行主席。

孙柏林:少将,军事科学院运筹所原所长

国防系统分析方法学专家,我军军事运筹学机构组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台“伪随机数字信号产生器”。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汽车发动机台架测试仪”。参加组建我国第一个作战运筹分析研究室,初步建成了战略、战役、战术等一系列计算机作战模拟系统。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大会(ifac’99)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蒋酂平:北京仿真中心原主任,总装仿真技术专业组原组长

王东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常委,北京仿真中心原总师

郭晓轮:少将,空军装备研究院总体所总师

二、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的主要技术团队

高锦博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参与组建北京大学肿瘤物理诊疗中心,同年进入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肿瘤治疗研究。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始组建生命科学应用研究与发展中心,出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百奥药业技术总监。为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计委产业示范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两部科技型企业上市审查委员会技术评审专家。现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生物技术产业和示范工程项目审评专家。

高锦博士具备先进的细胞治疗技术和成熟经验:自1993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细胞治疗,是国内肿瘤细胞治疗的发起人和肿瘤细胞治疗的主要推动者。他领衔推动的肿瘤靶向细胞治疗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内示范性开展肿瘤细胞治疗并建立了规范的治疗体系,形成个体化肿瘤治疗的新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系统引进国际先进细胞治疗技术(cik,dc,hsp,sp,免疫重建,tumor library,taa等)的基础上,展开了肿瘤细胞技术和临床治疗研究。并于2000年在国内率先组建了肿瘤细胞治疗为核心细胞技术专业化公司,推动肿瘤的细胞资源利用和肿瘤的细胞和分子治疗,探索肿瘤细胞治疗技术国内的可能运做规范和标准。具备高水平的推进现代科技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8项。

胡晓年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1991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和美国nih人食管癌癌基因研究;1991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课题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1998年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病毒基因等)研究;1995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项目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中试生产工艺研究;2001年参加“973”课题进行人类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

胡晓年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基因表达调控与人体干细胞应用技术研究。多年从事肿瘤病因、肿瘤基因表达与调控、肿瘤基因治疗、基因工程药物和细胞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曾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 “863”子课题负责人1项,参与“863”项目1项,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构建了一种特异靶向肝细胞的基因治疗转运载体,和特异靶向肝癌细胞的“双开关”调控的“自杀基因”表达载体。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干细胞产业化及临床应用”研究,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引导奖励基金项目“人体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从事人体干细胞分离、纯化、鉴定、储存、诱导分化和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组建了内蒙古干细胞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内蒙古干细胞产业基地和临床应用技术中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卫生部科技进步奖2次。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4部。

韩学海博士,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历任中科院电子学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1987),清华大学副教授(1996),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编制人员和独立课题组长,日本科学技术厅特别研究员(1999),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交换学者(1999),美国新泽西医科大学(umdnj)特邀研究员(2002),美国匹斯堡大学医学院和匹斯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讲师,固定编制人员/faculty(2005)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01课题独立执行人

 韩学海博士具有丰富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背景,包括物理学、工程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等。从事干细胞相关产业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攻关(2项)、重大(2项)、重点项目(2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3项。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1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

竺 青博士,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2004年获加拿大mcmaster大学病理与分子医学系医学博士,200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获北美胃肠协会优秀论文奖 ,2007年 在获国际黏膜免疫大会资助,2008年在美国获 国家癌症所杰出中心优秀报告奖及美国联邦政府技术转化奖;2008年在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市参加靶向免疫疗法和疫苗高峰会。 发现了toll联合作用机制,对疫苗开发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精确设计新型口服抗hiv疫苗的接种策略。成为美国nih重要的学科发展方向,从事干细胞与免疫学研究。侧重干细胞对免疫系统重建和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研究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研究肿瘤生物治疗和肿瘤免疫抑制机制。

竺青博士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肿瘤细胞免疫、肿瘤生物治疗、肠道黏膜免疫、天然免疫机制以及疫苗策略研究。他发现的toll联合作用机制为疫苗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他阐明的远端跨黏膜免疫保护概念对于疫苗防治性传播性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竺博士从事干细胞与免疫学的研究,侧重干细胞对免疫系统重建和免疫调节机制、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干细胞大规模制备和诱导分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和主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曾在j clin invest、pnas、immunity、 j immunol、mucosalimmunol、mol immunol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申报有美国和国际专利各1项。

樊晓翔博士,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项目部副总裁,2010毕业于德国universität duisburg-essen, deutschland,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从事dna损伤后检控点激活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研究,及科研项目的产业转化研究(同时从事符合gmp标准的蛋白纯化规程的研究、符合gmp标准的标准操作工艺的优化与建立等)。2002年以来,先后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临床研究中心工作,主要进行控制dna损失后修复蛋白与检控点的信号传导偶联机制,发现dna损伤后蛋白焦点形成/残留与细胞周期激活的定量机制。曾在radi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通讯,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酿造,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樊晓翔博士具体负责的项目为《规范化的cik细胞治疗产业化研究》,项目实施目的在于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cik细胞治疗服务的行业标准,并最终为国家制定相应的细胞治疗服务规范提供科学依据。其中,“高生物安全性的淋巴细胞分离液”正在申请国家专利。鉴于美国fda对于细胞治疗产品安全性的高度关注、我国在此范畴的法规不健全的现状,此专利的产业实施将有助于我国政府监管机构弥补现有法规的不足。曾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试一室负责细胞因子类产品的开发,在德国duisburg-essen 大学,临床研究中心,参与一项联邦科研(bmbf)基金。在j gen virol,radiation res等杂志发表文章。

李定纲 博士 ,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李定纲1982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其后就职于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从事普外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1990年至1995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医学院肿瘤外科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个人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美国jci(临床研究杂志)、surgery(外科杂志)、 shock ( 休克 ),circulation(循环杂志)等国际一流医学杂志。

李定纲博士 2004年调至北京海淀医院创建国内首家肿瘤基因治疗中心并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2007年4月在北京燕化医院建立国内首家(也是世界首家)基因生物治疗与热疗的综合治疗中心,任肿瘤中心主任,首席医学专家,主任医师。四年来,李定纲主任医师在北 京海淀医院与北京燕化医院肿瘤基因治疗中心收治了大量来自中国各地的肿瘤患者,也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拿马、德国、英国、丹麦、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香港等近40个国家与地区的300多位肿瘤患者,成 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收治国际肿瘤病人最多的中国医院科室。 这一伟大医学成果得到国际肿瘤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李定纲主任医师的医学成果, 自2005年5月意大利《自由报》率先刊载基因治疗中心报道后,先后有20多家国际媒体,如:全球顶级媒体之一的美国《商业周刊》、美国《华盛顿邮报》、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杂志《red herring》、《德国经济周刊》、《加拿大国家电视台-ctv 》、《英国电视4台》、《德国电视2台》、《瑞典国家电视台》、《丹麦国家电视台》、《挪威电视台》、《土耳其国家电视台》《韩国国家电视台》等世界主流 媒体都对海淀医院和北京燕化医院的肿瘤基因治疗中心从不同角度做了大篇幅的正面报道,为中国医院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李定纲主任医师现为国际冷冻外科学会会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编委,中国抗癌学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普外科学会会员等。

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团队

1963年生于山东莱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1999),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1),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十五”国家863计划节水农业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杰出岗位一级人才。

长期从事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旱作农业与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重点开展农作物水分、生理生态、农田spac土壤水分函数与水分生产潜力层析分析、农田边界层中的湍流扩散理论与冠气关系、土壤水热运动计算方法等的科学试验与创新研究。

截止到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专题2项,子专题2项,农业部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战略研究课题4项,其中“主要类型旱农地区农田水分状况及调控技术”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效益及其开发利用”1995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晋东豫西旱农地区农林牧综合发展优化模式”1998、1999年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节水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产地环境安全)等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十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计划课题“北方旱区高效农业结合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区域生态农业技术规范与保障体系研究”;863计划课题“农田节水标准化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和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究”;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973”计划前期研究课题“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突变机制研究”;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建设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3项;农业部专项课题“我国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开发战略研究”等。 1956年9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1976年11月入党,长期从事党务与人事管理工作。

2007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1977年3月分配到中国农业出版社工作,先后担任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社长办公室副处长、处长(主任)职务。2000年任中国农业出版社社长助理,副编审。2003年7月任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 副所长,中共党员,山西文水人,学士学位,研究员。1963年2月10日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获学士学位。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事肥料研究工作。1991年6月调到院科技管理局工作,先后担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综合处处长等职务。

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和宏观政策与资源环境研究工作,截止到2011年,主持和参加研究课题10多项,主要有“21世纪前期中国农村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任务研究” 、“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发展研究”、“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北方旱区农业综合研究开发与示范工程”等。获得国家和省部奖5项,其中:“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2001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公开发表论文39篇,参加编写著作9部,主编2部。 副所长,女, 1964年9月出生, 河北省新乐县人,博士, 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200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环境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畜牧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总工程师(兼职),农业部畜牧业科技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委员,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会员,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兼职教授。曾先后赴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日本畜产草地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近5年应邀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18次。

“十五”期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863“优质猪肉、鸡肉生产营养与环境调控技术”,成果转化资金“规模畜禽场通风、降尘、除臭技术”, undp/gef项目“中国国家通讯研究: 动物ch4/n2o排放”,美国农业部资助的合作项目“动物废弃物处理方式评估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unfccc secretariat)“未来国家清单编制修订方法学”农业领域方法学起草人,“世界银行中国肉牛项目”的环境部分中方负责人。 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2月出生,福建霞浦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农科院药物微生物学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984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微生物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8月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农业微生物专业,获硕士学位。自1997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和环发所研究室主任。

从事农用抗生素类和真菌类生物农药的创制与开发,从微生物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作用机理和制剂新剂型加工等方面创新和提高微生物农药。截止到2011年,申请专利20件,授权11件;发表文章85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60余篇;获得67个绿色和无公害认证证书,培养硕、博学生30名。“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